关键词:乡村建设行动
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陕西省围绕群众所急所盼所想,在农房安全上守底线,在住房品质上促提升,在居住环境上求突破,以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为路径,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巩固脱贫成果 筑牢农房安全屏障
陕西省市县三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均成立由主要负责同志牵头的防返贫监测和动态帮扶工作专班,将专班办公室设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村镇建设处,原危房改造人员整体并入,确保指挥顺畅、运转高效。
持续推进危房改造,印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住房安全有保障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实施方案》,强化村房分级包抓机制,严格执行“周统计、月通报、季调度”制度,实行常态化督查暗访,密集督办约谈。紧盯农房安全重点环节,建立农村危房改造底数、鉴定、改造、验收“四个清单”,落实各级各部门签字背书,实现责任闭环、全程可控。持续加强动态监测,定期开展住房安全大排查,加强与有关部门信息平台的共享比对,及时发现安全隐患,迅速鉴定,妥善处置。创新使用农房安全二维码,畅通群众反映问题渠道,全面完成年度3313户危改任务,切实保障了低收入群体等重点对象住房安全。
在周至县、陈仓区等抗震设防烈度8度地区选择4个试点村,对农房全面排查、逐户检测,针对性制定抗震改造总体方案,结合房屋现状和群众意愿,引导农户合理选择钢结构、高延性混凝土、聚丙烯网水泥砂浆等加固改造方式,加快实施抗震改造,严把施工质量监管关,并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
省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省市县三级均成立农房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印发省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指引》《技术导则》,全面排查用作经营的农村自建房和其他农村房屋安全情况,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及时鉴定,对鉴定为危房的建立整治台账,限时对账销号。集中对三层及以上、用作经营、人员密集、擅自改扩建4类重点农村房屋开展抽检审核,及时消除各类风险隐患。目前,全省排查613.35万户,用作经营的自建房已完成阶段性整治。
针对2021年陕西省汛期大范围强降雨天气,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与省气象部门建立合作机制,及时通报预警;与省应急部门建立数据核实机制,准确掌握受灾农房情况,精准发放补助资金。印发洪涝灾害农房安全应急《预案》《评估指南》,指导市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提前制定防汛应急预案,加大汛期农房安全排查力度,第一时间妥善安置受灾农户,及时做好灾损房屋应急评估。因灾受损的3230户C级农村危房,修缮加固工作已全部竣工。
着眼现代宜居 不断提升农房品质
适应农户追求品质生活等多样化需求,完善农房功能,注重成本经济,优化房屋结构,倡导绿色环保,突出特色风貌,加快推进农房建设现代化。
制定现代宜居示范农房建设实施方案,按照“功能现代、成本经济、结构安全、绿色环保、风貌协调”的要求,引导农户完善房屋功能布局,逐步实现寝居分离、人畜分离和净污分流;鼓励通过使用乡土材料、农户投工投劳等方式降低建房成本;严格地基基础、结构形式、墙体厚度等的质量安全及抗震设防要求;倡导装配式钢结构、节能复合墙、被动式节能技术等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鼓励市县结合实际编制《图集》引导管控新建农房风貌,结合质量安全改造提升已有农房风貌。
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乡村建设五大平台,专题研究农房品质提升和风貌管控。组织建筑师、设计师深入挖掘关中、陕北、陕南三大地域特点,在优化房屋功能布局的基础上,编制彰显秦地文化的窄院型合院式住宅、彰显黄土文化的窑洞民居、彰显山地多元文化的天井四合院等多种农房设计图集,“菜单式”提供农户免费使用。编写乡村建设工匠培训系列教材,培训工匠,壮大技术力量。组建专家技术团队进村入户,与农户想在一处、干在一处,“个性化”制定设计方案,“贴身式”指导施工建造,全方位提供技术保障。建成现代宜居示范农房2123户。
拟定《陕西省农房建设管理办法》,加强用地、规划、设计、建设、验收、使用、维护管理等全链条监督管理。落实管理责任,县级以上政府加强统筹领导和监督管理,农业农村、自然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等部门按照职能分工负责,乡镇政府担负起管理主体责任,村民委员会抓好建房事中、事后监管,健全完善管理体系。协调设置乡镇农房建设专职助理员,负责规划选址、行政审批、现场放线、动态巡查、质量监督和竣工验收等工作;指定村庄巡查员,及时发现和劝阻建房违法行为,并为村民提供代办服务。明确建设程序,严把审验关口,推动陕西农房从“安居”向“优居”提升。
坚持共建共享 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构建省市县镇村五级共建共管格局,运用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的理念和方法,充分发挥党建引领、群众主体作用,以农房建设为抓手,优化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推进田园美、村庄美、生活美。
针对村庄环境差距和设施短板,由基层党组织牵头,汇集农户和技术人员召开“院坝会”、“板凳会”听取意见,深入街头巷尾和田间地头调查征集需求,发动农户出主意、想办法、定方案。实施过程中,党员带头,群众出工,集中清理生活垃圾、违章建筑和标牌标识,严把垃圾分类、收集、转运“三个关口”,开展庭院治理、划片保洁和网格化巡查,加强绿化美化亮化,打造房前屋后、村庄内外的宜人“小环境”。通过开设群众说事室、组织群众现场打分等形式,将建设成效和党员干部服务质量交由农户评判,提升群众参与度和满意度。
推进村委会规范化建设和村务公开“阳光工程”,协调各职能部门联合发力,凝聚农户、设计施工单位等各方智慧和力量,深入开展农村设施补短板行动。加快村庄内部道路建设,突出道路安全和车辆通过性,并完善雨、污水排水系统,避免村庄产生内涝,提高污水收集率。深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引导农户合理选择改厕模式,加强质量监管和运行维护,共享健康文明生活。根据人口情况合理配置教育、医疗、文娱、通信、物流等公共服务设施,方便群众生产生活,做足美丽乡村成色。
着眼留住乡愁、传承文化,保留村庄传统格局和肌理,修复古建筑、古木、古井、古路、古庙、古戏台、古桥、古塘等遗存,扮靓村庄入口、住宅门口和道路交叉口,整治村庄布局平面、道路路面和房屋立面,力求整洁美观、全景和谐,提升村庄整体风貌。同时,区分建筑遗产型、文化依托型、寨堡防御型、交通商贸型、特色产业型5种类型,加强对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突出“一村一韵”,打造有颜值、有内涵、有特色的村庄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