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旧街巷承载着城市记忆。安徽省合肥市在城市更新改造中,在精致上下功夫、在特色上做文章,用“微而新”的举措,保留了老街巷中的记忆。
尊重历史 传承文化脉络
丁家巷位于合肥市庐阳区,西起桐城路,南至红星路,全长267米。巷子不长,却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著名的“张氏四姐妹”故居就坐落于此。
步入巷子深处,眼前豁然开朗,经过时光磨砺的石板路坚实清亮,两侧围墙上每隔十来步便镶嵌一幅石雕,刻画着跳绳、滚铁环等儿时玩耍记忆。巷子里的居民楼是旧宿舍楼,红砖外墙经整修后在橘黄色的路灯映照下,显出岁月的年代感。在桐城路的巷口,“张氏四姐妹”的图片墙正在述说着巷子里的动人故事。
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以前的丁家巷巷内昏暗、道路破损、排水不畅。去年以来,丁家巷升级改造工程开始实施,对道路、排水、景观、立面、照明等方面进行品质提升。围绕丁家巷内存在的问题,相关部门面对面征询民意,完善改造方案,明确改造坚持“古今融合”原则,充分展示巷内历史文化和合肥市的城市记忆。改造后的丁家巷一改原来的沧桑残破,石板路平坦整齐洁净,文化墙也增添了不少人文韵味,传承延续小巷文脉。“改造之后,巷子变新了,变漂亮了,历史和文化也保留下来了。”居民江女士开心地说。
“街巷是城市文化重要载体,每条街巷都有讲不完的历史故事。”相关负责人表示,不少老街巷历史悠久,居民对曾经的文化记忆耳熟能详,如能尽可能修复或者保留一些特色文化符号,既能让记忆长存,也能吸引观光游客。合肥市庐阳区启动老城更新战略以来,该区在街巷改造中充分尊重街巷的原生态和居民的意愿,并结合历史和建筑的功能,贴近百姓、贴近生活,彰显文化特色,还原街巷的“老味道”。
“一巷一策” 打造独特风景
随着养护人员做完标线施划工作,位于合肥市包河区芜湖路街道的劳动巷提升工程圆满完成。
劳动巷周边分布着多个单位宿舍,因年代久远,街巷变得破旧、脏乱。据包河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包河区结合劳动巷寓意和生产劳动方式变迁对劳动巷进行改造,确定以“奋斗新时代”为主题,综合运用浅浮雕、小品等元素,完成路面修整、立面美化、功能提升、文化植入等内容,打造“劳动”特色文化墙,实现了记忆与传承的完美结合。
“‘一巷一策’是近年来合肥市街巷改造的重要原则。”合肥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很多街巷都承载着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居民的乡愁记忆,在改造过程中,不能追求“整齐划一”式的改造,要凸显出小巷特色。为了避免街巷改造的“千篇一律”,合肥市在改造前期就明确了需要改造的老旧街巷的特色和定位,按照“一巷一策”的原则,打造“设施+人文”相融的街巷环境,实现了“一街一文化、一巷一特色”。
拱辰街是合肥市的一条百年老街,集菜市、小吃等多种业态为一体。在人气旺的同时,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在对拱辰街进行改造前,包河区相关部门充分考察调研了街巷里的历史文化特色,结合居民意见和片区发展进行定位。整个改造方案,充分挖掘街区历史文化内涵,将江淮文化、明清文化等元素融入改造中,在保留烟火气的基础上,从建筑景观提升、业态优化等方面对拱辰街进行全方位升级,将建筑风格确定为明清式建筑,建筑色彩以白墙灰瓦为主。
“街巷是文化沉淀下来的载体,涉及建筑学、色彩学等多方面知识。”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在对街巷进行改造时,合肥市相关部门严格督促施工设计单位了解每条街巷的历史,弄清每一栋建筑的风格,依据其原有的格局、材质施工,还原街巷的老味道。其中,撮镇山巷改造依托周边浓厚的商业氛围和历史文化遗存,打造出集“商业+文化旅游”的旅游街区……一个个独具特色的老旧街巷已然成为合肥市独特的风景线。
精细改造 兼顾“面子”“里子”
来到位于庐阳区安庆路上的四古巷,统一的银灰色门店招牌、平整的沥青路面、两侧巷墙上的文化符号等映入眼帘。
“和以前是有很大的不同,干净、整洁还很好看。”家住四古巷旁边安南小区的居民胡女士说。她在这住了近20年,以前路面坑坑洼洼,沿街店面也是杂乱无章,既不整洁也不安全。“每次骑电瓶车经过都铿铿作响,我还摔过几次呢。”回想以往的经历,胡女士感叹不已。
据了解,四古巷北接安庆路,南接长江路,是一条历史悠久的老街巷。因年久失修,往日的历史感成了居民生活的“创伤”,这条老街巷的改造势在必行。
四古巷的改造被提上日程,改造内容主要包括路面管网、沿街店面招牌、巷内墙面和小区建筑立面等。整个改造工程始终坚持精细改造的原则,结合巷子特点和居民的意见,既在基础设施上进行修补提升,也在人文塑造上精修精研。“不仅满足居民的功能性需求,还要做好居民记忆人文的修复。”相关负责人表示。
街巷改造不仅要做好城市建设的“面子”,更要做好居民需求的“里子”,合肥市在老旧街巷改造的过程中,保留好城市的人文印记,彰显了城市的精致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