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政策力度,解决法律问题后PPP将腾飞

发布时间:2018-12-05阅读次数:

   摘要:从今年下半年到去年,政策相对比较集中的出台,再加上财政部为首的主管部委他们对于PPP的动员宣传,还有随着去年以来国家级的示范,以及各个省推的省级示范项目不断的宣传,再加上未来推动更多PPP项目落地,不断出台的一些政策,从政策层面上支持的力度越来越大,所以在更广的范围,从一开始我们了解的更传统的一些市政基础设施的领域,到刚才专家提到的类似于海绵城市,片区开发,这些都是属于更广的领域里我们看到有PPP项目的信息。

  脱虚入实下,坚定配置机构持仓少但逻辑发生变化的板块。ppp是民间投资+准财政的结合点。随着政策到位,项目落地加速,PPP的确定性将得到体现,对上市公司的业绩拉动也会愈发明显。华泰策略/宏观/建筑建材/电新环保团队,特邀PPP领域资深专家与上市公司高管,联合解读PPP主题投资机会。

  周兰平:很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来到我们华泰证券来跟大家做PPP主题的交流,从前年PPP热起来之后,我公开的培训做的比较多,类似的小型沙龙参加的比较少,而且今天主要都来自于金融背景的专家们,所以在PPP涉及到金融的视角上,我希望借这个机会跟大家多学习,多请教。因为我是来自律师事务所,所以我想把我这两年多来,结合这么多的政策,以及PPP项目推进的过程中我们参与的实践的心得跟大家做一个分享,最近看起来力度还是越来越大,结合刚才各位专家的分享,从这个层面上也是感触更加的深。我主要从三个方面跟大家介绍我的一个心得,刚才看到华泰的分析报告里面提到,有关PPP的一些信息。

  从今年下半年到去年,政策相对比较集中的出台,再加上财政部为首的主管部委他们对于PPP的动员宣传,还有随着去年以来国家级的示范,以及各个省推的省级示范项目不断的宣传,再加上未来推动更多PPP项目落地,不断出台的一些政策,从政策层面上支持的力度越来越大,所以在更广的范围,从一开始我们了解的更传统的一些市政基础设施的领域,到刚才专家提到的类似于海绵城市,片区开发,这些都是属于更广的领域里我们看到有PPP项目的信息。

  另外从参与的主体上,从前年以来最初是以央企,到了去年有更多地方上的国企,现在我们看到有更多的民企,刚才戴总介绍的今天有龙元的专家,隧道股份,这是我们地方的国企,还有碧水源,这些都是比较典型的,PPP在参与的主体上,也越来越广泛,另外就是我们的金融机构参与的力度也越来越大,无论是形式上的以财务投资人的身份参与,还是说和产业投资人的联合形式的参与,PPP也越来越不容忽视了,这是一个现状了。

  就我们参与的这样一些项目实践,感受到的一个问题来讲,也有利大家更理性的看待PPP的推行现状。刚才我们分析报告上提到,随着更多配套政策的出台,我们应该更看好PPP的下一步,现状却是在法律层面上,因为法律的不到位,现在的政策主要是规范性的文件,围绕PPP的连规章层级的文件都没有,如果说一定要把发改委等六部委的管理办法这个部委规章拉进来顶多凑数算一个,但是毕竟PPP和特许经营之间的问题还没有理清楚,我们更多的是从财政这条线上来看待目前的政策和文件,所以规范性文件居多,然后效力层级更高的文件一直是大家千呼万唤还没有出来的。

  当然最近因为财政部原来主导的PPP的立法和发改委原来在特许经营层面上推的这样一个立法工作,总理也特别重视把两法合一的立法权收到国务院口子上来,所以后续的工作怎么推进我们还不得而知,但是围绕PPP立法的讨论依然在继续。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昨天发改委出了一个有关基础设施领域PPP的指导文件,这个指导文件可能会对市场有一定的影响,看起来发改委要推传统设施的PPP,财政要推公共服务的PPP,这是把目前政策层面的信息跟大家做一个介绍,力度还没有到位,确实存在发改委和财政部这两个部委,分别按照自己的方向在使力的这么一个现状。

  因为这个法律层面的现状,导致民间对于PPP的落地,未来推广过程中还是存在某种程度上的担忧的,我重点讲问题,我从另外一个层面给大家一个参考。违反这些政策性文件的后果现在是缺位的,到时候责任怎么来追究,我举个例子来讲,我们的PPP现在要做财政论证的前置性的工作,地方的公共预算的增长比例怎么设定是更为合理的,从地方现在的现状来讲为了推更多的项目,他们有人为将增长比例做大的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看起来通过了这个结论,但是这个通过的结论在未来是不是能够确保财政有这样的一种实力去支撑他的付费能力,刚才看到对政府偿付信用的担忧,因为法律的不到位存在着很多的不规范。

  从民间资本介入,大家比较担心的兜底的保障,为什么这么多的主体更愿意在这个时候去做,因为PPP的政策文件至少在制度上是要保障投资人和他的资本金回报,所以从这样的制度上的兜底保障来看,比如说有一些路桥的项目,包括隧道股份也参与了不少路桥的项目,在我们接触的一些路桥项目里面,政府就不愿意为车流量做兜底,这个实际上就是因为报告里面预测的车流量过分的乐观,所以导致投资人的风险其实是敞口放在那里的,这个问题我们也期待能够在更大程度上有一些约束,能够让民间资本信心得到提振。

  另外就是民间资本在退出机制上,这个是从PPP推广以来一直是大家争议的一个问题,我从投资的角度,我能进能出,能顺利的出,但是地方政府因为在理念上对于PPP的认识还没有到位,他是捞住你就不愿意让你轻易的退出,而投资人是希望借力资本市场,包括股权融资,能够实现他的良性的退出预期,但是目前这块的保障没有到位,就导致政府和投资人在这样的一种对话上,出现了很多的分歧。所以有不少项目看起来已经发出来了,但是我们看到后续在初始设立的时候会有很长时间的斗争,投资人希望最早的时候他的出资额不要那么多,他希望把一些财务投资人带入进来,但是政府说我招的是你,为什么你把其他投资人带入进来,包括在股权转让上面,在股权的锁定期上,建设期,运营期这个问题上,政府对于良性退出这样一些想法,是有很多的不理解的。

  第二个是理念的问题,因为我们的观念没有到位,但是关于PPP成熟的体系国外是有的,我们也是舶来品,在比较大的程度上借鉴英国的做法,制订了当前财政部这一套规范性文件,形成了这样一个体系。所以不是说我们就一定没有一个可以参照性的固定的做法,但是在规范性文件传递的这样一种信息落地的过程中,因为各方的理念本身的不到位,包括来自于政府的,所以我们看到现在一方面说我们PPP的向好,另外是PPP的规范落地成为各方比较担忧的一个问题,很多地方还是把PPP当成一种融资工具,变相的融资工具,先把你招进来,让你完成我想建的基础设施再说,后续有的政府确实没有想到未来。在这样一个理念的影响之下,导致他在招投资人的时候,肯定是收益率招标,谁的收益率更低,在成本上就是按时审计,从建设成本到运营成本可能都是按照这一套体系来这其实是很有问题的,是偏离PPP越来越多了,在类似的不规范的项目里面。

  第二块当然也来自于我们投资人的,现在主力军还是央企,上市的国企居多,因为今后建筑工程企业是主力军,包括刚才提到的环保,因为原来这个背景的,投资人都是建设背景出身,他是强建设弱运营的,有的时候在参与一些项目的时候,大家可能也忽略了后续我的运营到底怎么来跟进,有这样的一个理念不到位,包括在和外部的借力上面,也有待进一步的提升。

  另外从今天有很多金融界的专家,金融机构的角度来讲,前段时间财政部的专家写了一篇文章提到项目融资首先要取决于金融机构能不能在国内落地项目的过程中,能够接受项目融资的理念和做法,但是目前虽然有个别项目一定程度上做到了有限追索项目融资,但是更广的范围还是缺位的,所以目前从固定回报的角度来做这样的项目,一定要有人担保,这个担保方如果政府不能提供这样一个征信,或者政府即使愿意,金融机构也不认可,最后还是企业。

  另外刚才我们有专家说到,中央级的融资资金有财政部的,其实除了财政部之外还有刚才戴总也提到,来自发改委的层面,甚至于金融的,国开基金和农开基金,这些都是属于中央级的基金,这些基金最初主要是作为政府的资本金的来源,来解决它资本金不足或者资本金投资压力的问题,现在我们最近也了解了,我们参与的项目上也有这些基金,也在为投资人提供这样的资本金的来源,但是他的名义可能是以投资人自己的名义去注资,他以明股实债的方式来提供这样一个资金,这样的资金有利也有弊,利肯定是更加有利于项目的落地,初始资本金的筹集压力降低了,而且成本比较低,对于整个项目的压力也是有很大的降低的。但是地方政府看到有这么低成本的资金,只要申请就有可能获取这么大一部分的资金,风向就发生变化了,原来由卖方市场,因为你缺钱,你缺我的资金,现在变成你有低成本的资金,很多的投资人小比例的资金,可能就不被政府特别看中,这块工程背景的企业会感受更加深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PPP正面的推荐。

  从机遇上我也谈一谈我的想法,从我们大的政策面上来讲,各位专家其实点评是非常的到位的,国家战略会往哪里发展,金融的资金就应该往哪里去支持,战略层面上、区域上面会有什么样的重大项目,这些都应该是我们投资人特别关注的,因为财政部刚才领导说了,孙司长也讲到,PPP的规范落地现在是接下来我们重要的一个关注点,从我们去把控风险的角度来讲,也是应该重点从合规,虽然我们说没有法律,但是从合规的风险控制上面,还是应该加以重视,从我们现在感受的情况来讲,刚才也有人在说,我纳入预算了,是不是政府就一定能够偿债,我什么样的一些举措能够让我对于政府偿债的信用能够有一个确信,这个我觉得从技巧的角度来说,从示范项目入手,国家级的示范、部级的示范以及省级的示范,我相信支持政策肯定会比较多的,它在合规上肯定会受到更多的监管,这是第一点。

  当然了,能进能出,最近江苏省省级示范被抛出来七个,就是因为它们不再符合原来PPP的基本要求,被踢出去了,所以我们还要有一个动态的关注,在面对的问题上,第三点的建议就是联合,今天上午有一家国内的民企上市,也在关注国内的PPP,他们觉得自己还是进入的有点晚,我觉得还是要有积极心态的,晚了,但是前面已经有一些人做了一些探索,你可以作为第一手的诉求避免走这些弯路,另外从比较多的央企、上市的国企在前端做了很深入的项目的介入之后,他们其实也需要有更多的合作的资金,或者合作的资源,所以我们有实力的民企这个时候是很好的一个行情的背景,我们可以把这样一些央企和上市的国企作为很好的合作的对象,提升我们抗风险的能力。而且确实是各自的优势不一样,有的央企跟我倒苦水,说我觉得PPP本来是降债的,现在将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转移到央企身上了,我想央企也不想背着这样一个包袱,他也不希望有更多的风险,所以在合作的主体上可以有更多的联合,包括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更多的联合,来为我们后续的融资的渠道的拓宽,打下比较好的基础,来解决我们金融政策不完全配套PPP的尴尬。

  最后一点建议,抓住这样一个机遇还是要借助更多的外脑,在座的专家都可以在PPP大有作为,刚刚结束的PPP论坛上有人在说,地方政府也在反映咨询机构的供给还是不足,我觉得从我的心得来看,金融背景的专家转型到PPP里面是比较快的,因为他最后其实是首先要用金融思维来看待PPP项目的落地,从投资人角度给的建议就是我们要充分借力外部专家,最初参与的这样一些项目,风控给把关好,借助更多的外部的资源,让自己转型的路径迈的更稳一些,我相信随着参与主题更加的谨慎,中央层面上的政策也逐步从更加规范的引导上来出台,PPP的向好不是梦想,是我们可以期待的,不远的明天就可以让我们看到这样一个现实。

Top